2009年8月17日 星期一

敬畏自然,才是保命的王道

又一次,我在國外的新聞中看到台灣受苦受難。當然,網路新聞讓我即時得知莫拉克颱風重創台灣的消息,因此從日本NHK的新聞上看到關於台灣災難的報導,並不意外,只是痛心。

七月底,降於日本南部一帶的豪雨,造成了嚴重的土石流災情,奪去十幾條人命,那時在部落格上寫了《越來越多災多難的地球》一文。只是這篇文章顯然引不起多數網友的興趣,至今點閱數甚低。在那篇文章中,我「烏鴉嘴」地說台灣可能也會出現類似的畫面,結果烏鴉嘴成真,而且台灣的畫面還遠比想像中慘重:二00九年八月八日,台灣南部遭受了近幾十年來最嚴重的水災。

照例地,台灣社會上又是一片罵聲(連政府之間都可以互罵)。但其實罵什麼已經不重要,因為根據過去的歷史,即便災情再慘重,這波罵聲結束後,人民和政府仍然會回到既有的居住和治水思維,直到下次類似的災難重演,然後又上演同一齣戲碼……。

雖然很殘忍,我必須「烏鴉嘴」地再說,台灣對土地利用的心態若沒有大破大立的改變,接下來很可能每一次的颱風豪雨都會帶來「前所未有」的災難!而這裡說的台灣,不只是指政府,更包括每一個台灣人。政府錯誤的開發政策,的確讓本來就是自然現象的洪水氾濫、土石流釀成更嚴重的災害。但今天台灣既已開發破壞至此,每一個台灣人就得共同承擔責任,我們不能以為治水只是政府的事;不能以為淹水、土石流災害的發生絕對都只是政府的錯;我們不能以為只要政府灑下大把的銀子蓋工程,就可以讓台灣永不淹水。

從今天起,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知道,包括河川在內所有的自然環境系統,都是難以用工程掌控的,即便不是所謂的專家,也要開始學習這個道理。

莫拉克颱風帶來的雨量,創紀錄的高:一個颱風帶來的雨量,是台灣一年的降雨量!只是,這樣極端的降雨未來不再會是「例外」,而很可能成為常態,因為氣候變遷的影響早就已經是現在式,而不是未來式。從今天起,我們每個人從都要有這樣的心裡準備。

政府真要痛定思痛的話,就該立刻停止各地大大、小小「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築堤束水工程。救災和暫時安置的工作告一段落後,就應徹底瞭解那些地方是真的不適合人居的地方,將工程經費和其他相關資源挪到遷村與國土重新規劃的工作上。

「人定勝天」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在氣候變遷的世紀中,敬畏自然,才是保命的王道。

http://blog.yam.com/kueihsienl/article/23295815

國土之殤

撰文者:張毅 君

不過四十八小時,台灣,從「旱」轉「澇」。大自然的反撲,要我們更謙卑,重新學習。誠如作家小野所言:「歷史從來不會被大雨沖走,未來總是在一場大雨之後。」

你可能會不理解,老天爺為什麼總是要五毛給一塊?
四十八小時前,石門水庫一道道乾涸造成大地的裂痕,像是餵不飽的孩子,一張張開口渴望的嘴。
四十八小時後,全台灣泡在水裡,水流像是無數雙強勁的手,一一撕裂大地上任何一樣東西,滾滾泥水,斷橋、垮樓、崩路、活埋。水是輕柔,下手卻重。
老天爺開了一場玩笑,我們二千三百萬人卻笑不出來。這是一場共同承擔的劫難,我們誰都逃離不了。
三十年前,水產養殖是讓我們驕傲的,日本消費者盤中的鰻魚丼、石斑魚湯,來自養殖戶年年「進貢」,我們換到了鈔票,他們得到了美味。在大量抽取地下水之後,我們的鈔票換來鬆散的土質、年年下降的地層。
盧山溫泉、知本溫泉,不也是另一種驕傲?為了更靠近山、更親近水,讓來自都市的人重拾兒時回憶、重新認識山水,我們在河岸築起了度假飯店,我們在山坡鬆軟的地質上,硬是多擠出一、二公尺 的地來蓋民宿。
一場大水,我們二、三十年來跟大地爭來的,一次都還給它了。
一代代傳下來的老智慧: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但對於人多地少、在台灣土生土長的人來說,怎麼能接受這樣的觀念?
當然要爭!我們把大地的資源當成最廉價的生財器具,濫墾、抽取地下水、填海爭地、砍樹填地,創造經濟奇蹟,讓每一個人的生活過得更好。

因為小,我們更要大,要台灣第一,養魚、養蝦、養花、種檳榔、種水果,都要第一。
我們抱怨洪水來得太急,自問一下,我們不也急著把免費的大地資源廉價加工後販售出去?
我們都一直要求速度,那是台灣的本事,要的是讓子孫豐衣足食,我們不理會大地的呻吟。

百年台灣,耗盡了千年資源。
大地就像一個人,哪邊有傷口,哪邊就最脆弱。這回,台灣的傷口太深了,水流一刀刀把台灣的土地切割,而這些傷口,這一塊土地的人都有責任。

土石流什麼時候才會停?學者的提醒:等山坡地都沖成平地,就會停了!
這是我們要的答案嗎?如果不是,如果希望子孫下一代,不再為了洪流的生離死別而哭泣,我們能不能靜下心來,聽聽大地的聲音。
大地「委屈」了二、三十年,非得要它用激烈的手段抗議,才能喚醒我們?我們只會一直問:我們要什麼。問一問大地要什麼?它要的是喘一口氣、留一點生生不息的空間;而不要趕盡殺絕,用到一滴不剩。
如果還有下一個三十年、下一個五十年,颱風還是年年報到,風雨還是如期光顧,我們準備用什麼樣的心情來面對?日夜恐懼、逃離家園?還是挺直腰桿,不畏不懼?
這是一個機會,讓我們認清台灣的脆弱。如果就此放慢腳步,想一想,我們要一個全新的台灣,它應該是長什麼樣子。這次的水災,是一次總算帳,過去三十年犯的錯,不會一筆勾消;未來三十年台灣的新面貌,我們卻可以自己決定要什麼、不要什麼。如果與大地相處是我們未來最重要的功課,就要更謙虛聆聽。
莫為死者悲哀,請為生者流淚,

留下來的人如果不能參透大自然反撲背後的智慧,往者在天堂還是會望著一張張流淚的臉孔,等著下一場災難降臨。

八八水災我們學到了什麼? + 愛心管道一覽

 

雖然不是氣候專家, 地質專家也不是水專家,

只是想大家一起來關心台灣美麗的山河  ~

十年,我們學到了什麼? 財團法人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賀陳旦

九二一十周年前四十四天,中南部被洪水沖垮。大自然再度警告台灣,我們處在一個多災的土地,面臨巨變的氣候。然而,我們有這樣的全民意識了嗎?那些蜂擁圍觀金帥飯店倒入河中的民眾夠瞭解嗎?那些以為雨不大,不須要疏散土石流紅色警戒區的村里長夠警覺嗎?那些視野溪整治等同水泥化河床的工程人員夠用心嗎?有太多教訓沒有從根源檢討,有太多僥倖依舊得逞!

首先,高屏溪水量一年80億噸,為台灣河川之冠,卻有85%流入大海(其他河川平均70%入海),高屏地區地下水豐富(以致屏東縣自來水普及率為全台最低)。也因此長期超抽地下水造成嚴重地層下陷。活在水鄉,而不疼惜水,終為水患,乃至生命財產隨水而亡。

其次,氣候變遷的趨勢是雨量集中,一次颱風帶來2000毫米雨量,出乎人料,確非一般人為設計所能防範,但是假設我們治水工程的設計理念一直是儘快讓水流走(流入大海),現行水溝式河溪流速更快,不及回注地下,會使不頂大的雨也被束集水量,猛力沖向堤防,沖向橋墩,豈能不垮。我們等於在激化大氣變遷的惡劣趨勢,未達警戒的雨勢,也要成災了!這次雨實在大,但是八百億整治野溪的結果,是否讓雨水沖刷更疾不及走避,大有檢討餘地!

接著,我們看見一車一車的泡麵和各電視台一籮筐一籮筐「獨家」報導。許多專業救難人員都強調,最不應該送往災區的就是食物、衣服和未經訓練的的熱心人士。十年前921災後第三天許多載著中秋食物去給災民溫暖的車輛,塞住了搶72小時黃金時間的救護車。今天,這些個體救難英雄依然活躍在泥濘的路途中。

十年前,2700人離開了他們的親人。在思念中,在後悔中,這個社會學到管制檳榔種植;劃設土石流警戒區;停修台八線中橫(可惜只到去年);同時我們有了活潑的社

區團體和美麗的新校園。這樣就夠了嗎?就對得起天人永隔的傷慟嗎?看看這一場水災,聽聽外國媒體的評論,我們心裡有數:我們從未痛下決心,做得更少。這回,我們要做什麼來向再度失去家人,土地的同胞交待?個人主張,非得要從長遠、從根本策劃災區未來,一定要全民、要持續建制國家風險體系:

第一、 高屏地區的產業和聚落應該以國土計畫高度,尋求適合當地水土和人文的產業活動,例如:養生、觀光和原住民藝術。

第二、 九二一善款現轉往行政院賑災基金會之45億元,應以提升整體國家防災意識和救災效率為目的,早日解凍,並成立專責法人聘專業人士主動規劃,靈活運用。

第三、 已完稿之國土計畫法,國土復育條例等國土保育基本法朝野合作限期通過。各級政府據以完成保育區劃設及轉作計畫

第四、 今年三月研擬之高屏溪整體治理綱要計畫及相關流域整治特別條例即刻完成法定程序。其餘四大河系流域治理組織,應剋定期限庚續成立。

十年,我們學到了什麼?風雨中,我們要給個答案!

【 2009/08/10 聯合新聞網】

http://mag.udn.com/mag/news/storypage.jsp?f_MAIN_ID=421&f_SUB_ID=4246&f_ART_ID=207631

面對台灣土地的真相

請看圖文附檔

如果你認同這樣的反省與實踐

請轉寄給你更多的好朋友

大家一起合十祈禱

認真實踐監督政府

重建一個美麗而永續的台灣

網址:http://eef.org.tw/

廖仁慧

財團法人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執行長

ADD:11695北市文山區興隆路三段56號忠孝樓303室

TEL:(02) 2934- 6805

FAX:(02) 2934- 6823

WEB:http://eef.org.tw(See attached file: 88水災面對台灣土地的真相定稿.pps)

2009年8月7日 星期五

*唯識實驗(重要必讀)**

 

不錯的觀點,跟大家分享~

唯識--傷痕實驗

美國科研人員進行過一項有趣的心理學實驗,名曰「傷痕實驗」。

他們向參與其中的志願者宣稱,該實驗旨在觀察人們對身體有缺陷的陌生人作何反應,尤其是面部有傷痕的人。每位志願者都被安排在沒有鏡子的小房間裡,由好萊塢的專業化妝師在其左臉做出一道血肉模糊、觸目驚心的傷痕。志願者被允許用一面小鏡子照照化妝的效果後,鏡子就被拿走了。

關鍵的是最後一步,化妝師表示需要在傷痕表面再塗一層粉末,以防止它被不小心擦掉。實際上,化妝師用紙巾偷偷抹掉了化妝的痕跡。

對此毫不知情的志願者,被派往各醫院的候診室,他們的任務就是觀察人們對其面部傷痕的反應。

規定的時間到了,返回的志願者竟無一例外地敘述了相同的感受—人們對他們比以往粗魯無理、不友好,而且總是盯著他們的臉看!

可實際上,他們的臉上與往常並無二致,什麼也沒有不同;他們之所以得出那樣的結論,看來是錯誤的自我認知影響了他們的判斷。

這真是一個發人深省的實驗。原來,一個人內心怎樣看待自己,在外界就能感受到怎樣的眼光。

同時,這個實驗也從一個側面驗證了一句西方格言:「別人是以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你。」不是嗎?

一個從容的人,感受到的多是平和的眼光;

一個自卑的人,感受到的多是歧視的眼光;

一個和善的人,感受到的多是友好的眼光;

一個叛逆的人,感受到的多是挑惕的眼光……

可以說,有什麼樣的內心世界,就有什麼樣的外界眼光。

如此看來,一個人若是長期抱怨自己的處境冷漠、不公、缺少陽光,那就說明,真正出問題的,正是他自己的內心世界,是他對自我的認知出了偏差。這個時候,需要改變的,正是自己的內心;而內心的世界一旦改善,身外的處境必然隨之好轉。

畢竟,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你自己,才能決定別人看你的眼光。

文章~『寬容』與您分享

 

您的寬容可以改變犯錯者的一生
多年前,我在台北一家著名的五星級飯店當領班時,發生了一件事,至今令我難以忘懷。
由於餐飲業流動性大,因此我們飯店和一間高職餐飲科建教合作,之後,每年暑假我們餐廳都會出現一群社會新鮮人,每當他們像候鳥一樣來報到時,我就會特別興奮,因為它們總會替餐廳帶來熱情的活力,儘管教他們很累。
每當我看他們在職場上跌跌撞撞時,都恨不得把自己數年來的餐飲經驗教給他們,希望能替他們免去一些無妄之災。可惜生命經驗就像深山裡的松柏,它無法像熱帶氣候下的植物那樣生長快速。
一杯飲料的傾倒,對常人來說,不過是流失杯中的液體,最壞就是粉碎一隻容器,但是那天,當那位臉上還長著幾顆痘痘的新人將一杯調酒傾倒在托盤,繼而噴濺到女客人的衣物服飾時,沒有人會想像的到,我們付出的代價竟然高達22萬。
我的急救包括給客人一間房休息,立刻送洗衣物。以及不斷的道歉,但是都沒用,事後公司高層付給那位女客人22萬元,至於那位肇事的新人必須負擔三分之一的費用,也就是7萬多元,想當然,後來那位新人還清費用後再也不願從事這份工作。
至於我,則繼續在餐飲業打滾了幾年,期間也發生過數次類似的事,漸漸的我發現,現在的消費者意識不但抬頭,而且挺胸,這樣的改變當然很好,可是某些人,也因此變成得理不饒人的鐵血消費者。
理直當然可以氣壯,只是某些時候會不會太殘忍,也失去生命的厚度,這讓我們的神經一直停留在淺薄的反射狀態,永遠在防衛,而不肯讓事件傳達到腦中央,繼而深思熟慮想出一個既不傷害他人又可以保護自己的說法,得理不饒人有時候傷人也傷己,諸不知己身最珍貴那份善良與寬厚,已離你而去,而那正是生命持續的密碼。
我永遠忘不了10多年前,在台北火車站附近那家五星級飯店的一段往事,那是我第一次打翻東西,只見那杯身材頭重腳輕的冰啤酒在我的慌亂中,撲一聲倒在托盤裡,然後一股腦兒全滑進客人的領口,就像一道金黃的小瀑布,同一時間,我的思緒也跟著流走。
是副理的陪笑聲驚醒了我,他連忙對客人道歉,並用乾布擦拭客人的頸和手,接著差我到吧台取新鮮柳橙汁給客人消火,結果,當我把柳橙汁和道歉慎重擺在客人面前時,客人笑了,其他目睹一切的客人,也開玩笑的要我把啤酒倒進他們領口,因為可以得到一杯免費果汁。
事後我常常想起這個客人,如果當時他要我賠償,我想,後來的我,絕不會充滿熱情的繼續從事餐飲業,原來他是我的貴人,因為他寬容我,給我機會,我想我們在很多地方都會碰上這種事,當別人犯錯時,不知道你是否願意給他一次機會,也許,你的寬容可以改變犯錯者的一生。
在一次下班時間搭公車,因為我手拿一杯飲料,公車緊急煞車。
我手上的那杯飲料整個倒在一位高中男生身上,他沒有生氣;還跟他的同學笑說:「好涼ㄛ!」
後來有一次搭公車,換我坐在座位上,有一位學生身體不舒服竟然吐了!而且是吐到我身上。
那時我知道他一定跟我一樣,覺得「很糗、很抱歉、很想找個地洞鑽」。
因為自己有過這樣的經驗,所以就表現輕鬆,告訴他沒關係,請他不要介意。
我跟作者一樣遇到一位很好的人,謝謝他教我「寬容」。
也許您沒有像我發生過這樣的事。但是看到這篇文章,您就可以對他人無心之過,以寬容的心面對。
有一部感人的電影叫:「把愛傳出去」。
我們也要把「寬容」傳出去,讓大家都能體會到被「寬容」對待時,心裡是多麼的感動與感謝!

現今社會, 最欠缺的 ---------彼此的寬容!

大家好我是鄒文進~歡迎大家到我家的小咖啡店坐坐

 

各位同學

好久不見

我在今年5月中開了間自家烘焙的咖啡小館

目前營運已二個半月餘

店裡的大小雜事很多

但自己可以支配時間也能照顧家庭感覺還不錯~

創業期間非常需要大家的口碑相傳和不吝指正

店裡有手工餅乾和十幾種精選咖啡豆還有當期財經雜誌~

外面還有個小花圃可坐

同學們過來前可先打電話給我

非常歡迎大家來小店坐坐

店址在文山區興隆路3段207巷11弄1號

電話是22305561(星期四公休 其他營業時間是10:00到晚上8點半

手機是0911900237 0938015969

以下是部落格~有小店照片

http://wctsou.blogspot.com/

讓天賦自由

文/洪蘭

有為者亦若是

前年去美國開神經學會時,看到「腦與學習」工作坊的會場貼有一個標語「假如孩子沒有學好,那是老師沒有教對」(If the learner has not learned, the teacher has not taught.),大大的字貼在牆上,觸目心驚,令我們做老師的立刻檢討自己的教學方式有沒有誤人子弟。其實仔細想想它是對的,天下真的沒有不可教的孩子,每個人都有天賦給他的能力與追求這個能力的熱情,全看我們怎麼去啟發他,只是他的熱情常被我們澆熄、能力被我們扼殺,難怪畢卡索會說每個人天生都有創造力,問題在於如何把這個創造力和赤子之心維持到成年罷了。

幾年前,有個八歲的小女孩寫了本小說,在亞馬遜網路書店暢銷(她的傳記《飛舞的手指》,智庫出版),很多記者去訪問她時,問她長大以後要做什麼,她非常驚訝地說:「為什麼說『長大以後』要做什麼?我現在已經在做我要做的事了。」的確,為什麼要等長大以後才去做自己要做的事呢?人每天都在過日子,每天都應該把握當下做自己要做的事。達文西有一句話非常的好:「充實的一天帶來好眠,充實的一生帶來安息。」人生最美滿的就是找到他天賦的能力,然後有熱情與毅力去發揮它、成就它。這本書舉了很多名人的例子,讓我們看到他們之所以會在歷史上留名,都是因為他們能埶著於自己天賦的能力,鍥而不捨地去展現它。

我對現在教育制度一直注重智育感到不解,歷史一再告訴我們,一個人會成功不在於他知識的多寡,而在於他的領袖魅力、毅力與紀律,從書中例子,我們清楚看到一分天才、九分努力,披頭四若無在德國小酒店那種無日無夜即席演出的經驗,他們也不可能回國後一炮而紅。年輕人要成功,第一不能叫苦,要把生活中的挫折看成做人的本分,因為人是動物,動物在大自然中討生活本來就是充滿了挫折,所以我父親常說人在社會中求生存碰到挫折是本分,是本分就不可以抱怨,而事事順利則是福分,是福分就要感恩。人不自怨自艾就能看到解決的方式,能感恩,日子就會過得快樂。

聖嚴法師也說:「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心念一轉,事情就辦通了。他的話跟書中所引用美國哲學家兼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的「人類可以因為心態改變而使人生轉變,只要改變心態就能改變生命」的意思不謀而合。人常陷於黑暗之中,好像在漆黑的胡同中,怎麼繞也繞不出來,但是心念一轉,你會突然發現你已經出了胡同,只是外面天太黑,伸手不見手指,使你自己不知道而已,「今日劈破旁門,才見月明如洗」。這本書一直強調的就是我們的心怎麼來看事情。

人苦於不自知,常需別人當頭棒喝,最好的點醒自己方式就是閱讀,這本書是年輕人應該帶在身邊,隨時提醒自己「有為者亦若是」的好書。人生最美滿的事是做你喜歡做的事,有人付錢請你做,還要求著你做,要達到這個地步,唯有找到你的天賦能力,盡力去發展它。

(本文作者為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

找出自己那把鋤頭

魏德聖 (本文作者為電影導演)

我很喜歡這本書傳達的觀念「讓天賦自由」。我們的教育制度、社會觀念、很多父母的態度,都在無形中做了相反的事:束縛孩子的想像力、打擊孩子的信心,阻礙他們的天賦。結果,許多人長大後成為「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的人;或者,就算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卻輕易屈服於種種壓力,沒有信心和勇氣堅持下去。

以我自己來說,我是老大,但從小在家裡是比較不被看見的那一個。我家開修理鐘錶眼鏡的小店,二弟聰明靈巧,小學二年級就可以組裝電動車,相較之下,我顯得笨拙,家人很自然有事情就交待二弟去做。連弟弟都比不上,讓我很自卑。我的學校功課也不好,升學壓力實在太大了,我決定不去考高中,選擇念專科學校。如今回想我整個教育過程,沒有學到一樣東西對現在的工作有幫助,幸好,我也沒有很專心在他們要我做的事情上( 讀書),只求能畢業就好了。

我從小愛講話,愛編故事,這個「天賦」從來沒被看見過、肯定過。我就這樣懵懵懂懂,一直到服完兵役,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拍電影。沒想到,愛講話、愛講故事給別人聽,就是拍電影需要的基本能力!我們小時候都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但教育制度卻讓我們愈大愈迷惘。不信,去問國中、高中學生:「你喜歡什麼?」年紀愈大,愈多人會回答「不知道」。因此,我很願意推薦這本書,年輕人一定要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愛做什麼啊!

我兒子小時候學騎腳踏車,在台北怎麼學都學不會。讓他回南部住,三天就學會了,還會放手。我問他怎麼學會的,他說:「因為很好玩!」「讓天賦自由」就是放手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因為喜歡、因為好玩,別人不用逼,自己不必學,就會努力做、不懂的地方主動問,無論如何都要靠近目標、完成夢想。

這陣子,常有人邀請我出席一些場合,希望以我的故事「鼓勵」年輕人。坦白說,我覺得很奇怪,為什麼需要我鼓勵呢?事情可以很簡單:喜歡的事情就去做,不喜歡的就不要做!要做就好好做、認真做。退伍後,我知道自己想做和電影有關的事情,但台南沒有機會,我就離開台南到台北找工作。當年有一群朋友,約好一起寫劇本,然後互相幫助,拍出自己想拍的電影。結果,只有我一個人真的寫出來,想辦法籌錢、拍出短片,一步一步往下走。我不是覺得自己劇本寫得好,只因為我喜歡做這件事、只想做這件事。我相信一邊做一邊學,沒有理由做不好。

那些放棄的人,有各種理由。我覺得他們何嘗不是在「虐待」自己的人生?有些人放棄的理由很奇怪,例如:「我不喜歡和某個人一起工作」,或是「我不喜歡這個行業的人」。你不喜歡某個人,和做你最喜歡的事情,有什麼關係?有人的理由是「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任」,什麼責任?食衣住行嗎?為了各種理由放棄自己天賦的能力,算是「為人生負責任」嗎?很多人從小被教育得沒有想法、沒有夢想,然後把夢想寄託到下一代身上,期望他們達成自己沒完成的夢想,下一代很可憐啊!

常常,人因為太貪圖安定而忘了自己真正喜歡什麼。如果你才二十幾歲、三十幾歲,要安定做什麼呢?你要做的應該是「讓天賦自由」!上帝讓你來到這個世界,就會給你一片田、一把鋤頭,你要自己找出這把鋤頭!

這本書提到很多人找到天賦所在、活出天命的故事。他們的人生不見得很順利,但他們聽從自己內在的聲音和渴望,一路往前走,即使當下完全不知道未來會不會成功,走下去就是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全力以赴,人生就是要好玩!

2009年8月1日 星期六

讓孩子從匱乏中學惜物-----教育

 

華碩董事長施崇棠,身價上百億,卻有個更值錢的惜物價值觀。
這個觀念,讓他的 3個小孩不愛名牌、不愛滿屋子玩具……擁有一把衡量「價值和價格」的尺度。
華碩電腦董事長施崇棠今年大二的小兒子,在美國大學的學校宿舍桌上有個褪色的小狗熊娃娃。
這是母親在他四年前高二時送他的禮物。但即使搬了幾次家、也有些髒了,但是到現在還捨不得丟。
他背的黑色運動背包,底部破個洞,大男生不肯換新,原本要自己縫,但帆布厚不好縫,只好求救媽媽。
哥哥也一樣,襪子破了也還照穿。
一般人眼裡不過幾百至幾千元的背包,對父親是台灣身價百億企業家的小孩心中,卻像「珍寶」般被呵護,而正值花樣年華的小女兒,更是不像時下企業家第二代般名牌滿身。

施崇棠的小孩,絕對有能力購買頂級精品,但他們節儉程度卻更勝一般家庭的孩子。他們天賦異稟嗎,未必。否則,秘訣何在?
首度接受媒體採訪的 施 太太說:「讓他們從小珍惜周遭的物品。」
原來「惜 物」兩字,是施家財富教育中最貴重的資產。
也許,一群與一隻Hello Kitty(凱蒂貓)玩偶的差別,最能代表施夫人對這件事的感受。

家教一:給多不如給少 如果滿地都是玩具,會剝奪期望的樂趣 施崇棠女兒讀國中時,當時學校流行蒐集凱蒂貓玩偶。
有一天,施 夫人與朋友在台北街頭看到一家專賣店,朋友望了店裡失望的說:「我家小朋友全都有了,不知道還要買哪隻?」
而施太太看到這些凱蒂貓,「當時,我就心想如果我女兒有其中一隻,一定非常開心。」
但她終究沒買,因為如果房間都是滿地玩具,小孩會因為擁有 太多,而剝奪他們很多期望的樂趣。
然而,要小孩做到惜物不浪費,口頭說一千遍不如一個施家傳統的「匱乏」哲學。
三個小孩念小學時,每天零用錢只有十元,買一個菠蘿麵包剛剛好,不會給多餘的錢。
而給零錢的過程中,施太太還會有附帶條件:「零用錢一個月沒來領就沒了。」
當時,小孩最開心的事,是可以存錢買一本漫畫書。
這些規定都是為了讓他們懂得錢與物品不是想要就有,必須自己在省吃儉用中才能取得。
「不管家境如何,但良好的勤儉習慣不能忘。」施太太說。

家教二:不是想要就有,一年僅送三次禮物,產生匱乏後的喜悅,在施家,孩子小時候,夫婦倆刻意用一般家庭生活水平的消費,進行兒女的金錢教育。
「小學時,每年只有一次買像電動玩具般的大禮物,和兩次小禮物的機會。」小兒子說,而且兩個月才能上一次麥當勞。
透過適度的匱乏,與匱乏之後擁有的喜悅,讓小孩心中種出一把衡量「價值與價格」的尺度。
小兒子回憶,印象當中,每次跟爸爸、媽媽去百貨公司逛,只要看到喜歡的玩具,卻比同類的貴,媽媽通常就會用手指比一比上面的價格,然後搖搖頭。
久而久之,他自然也學會了比價。
三月某一天, 施太太接到大兒子從美國打來的「求救」電話,竟是要幫他在台灣網路上買的球鞋寄到美國。
她心想這球鞋在美國買不就好了?
「這球鞋在台灣買只要三成的價格,即使加上郵費,還比在美國買划算。」原來他已經把兩地方可能的價格全比過了。

家教三:長輩共同身教 從小教勤儉,長大有錢不會手足無措 施家的財富教育觀念,與身為長子,家中有五個小孩的施崇棠,小時候來自公務員家 庭的節儉習慣有關。
大學時的施崇棠,在同學眼中就是只會念書不會花錢的「模範生」。
施夫人回憶,有次到施崇棠家作客,只見他與四個弟弟的最大娛樂,竟是窩在樓梯上玩套圈圈遊戲。
在施崇棠的家裡,有個「留存摺」的美好傳統。
身為長子,施崇棠在出社會工作後,為了減輕家計,就把當時每月只有八千元的薪水,撥四分之一給自己的大弟。
等到大弟也出社會,將剩下的錢就繼續存在一個戶頭,連同存摺交給下一個弟弟,
等到最後一個弟弟完成學業為止。
透過撙節與分享,金錢變成凝聚家人關係的力量,金錢的價值也在這過程中變得更高。
因此,縱使現在成了企業董事長,施崇棠的勤儉價值依舊,而施太太也是如此,她說,自己大部分都買折扣後的衣服,盡量能省即省。
然而,在富裕的家庭裡,要維持「不富」的環境,相對更難。
因此,施崇棠夫婦不只要求自己以身作則,還規定爺爺奶奶